美国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特点

美国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国家,号称“车轮子上的国家”。人口流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考察探讨美国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人口流动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美国城市化及人口流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脉络清晰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1、移民性人口流动与美国早期城市化
     建国初期,美国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移民政策的制定,并依靠移民立国。从1776年美国建国到1882年,美国一直处于自由移民阶段,先后移民1100万,以欧洲移民为主。从1882年至1921年,为局部限制移民入境时期,进入美国的移民为2300万,其间全美最大的50个城市人口中有60%来自于移民。从1921年起,美国开始实行选择性移民政策。在此背景下,外来移民已不再是简单的人口流动,而变成了以生产和技术为核心的经济重心的转移,它成为美国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从1940年到1975年,进入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和医生共达24万多人。1975年以后,每年均有60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高素质移民的引进,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是美国之所以能在短期内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外来移民,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会滞后几十年。
    2、地区性人口流动与美国基本城市化
     19世纪30—50年代发生的西部大开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跨地区人口流动。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开发,先是金矿的开发,紧接着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才是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在人口“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土地赠予、金融支持、豁免税收等等,这些政策使人口流动变成现实,并呈现出从东部向中部,再由中部向西部依次移动的趋势。地区性人口流动,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美国中心城市的兴起。在中部,若干分散孤立的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个联系完整的城市体系;在西部,城市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甚至形成了以洛杉矶为代表的松散型超大城市组群。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和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在巨大的城市磁场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1940—1993年美国人口的区域重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西部人口的比重由11%上升到28%,南部由31%上升到40%,东北部和中部人口则呈下降趋势。到1990年,西部和南部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6%。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也是在乡村人口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是各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3、人口逆向流动与美国高度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治安混乱、地价飞涨等等。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与人口流动方向逆反的情况,即人口开始由大城市流向郊区。至1970年,郊区人口已超过城市人口。80年代,城市人口进一步向郊区分散,占全美人口的44%。90年代之后,郊区化浪潮再度高涨。形成这种流向的原因,除了城市问题的因素外,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张。目前,从企业分布的区域特点来看,大多数企业均分布在土地宽广廉价、空气清新的郊外。从人口流动的特征来看,其性别及种族差别并不大,唯有高学历者、高收入者、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者的流动性最强。这与19世纪那种人口流动主要来自农村且文化素质偏低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职业性、人才性人口流动是高质量的人口流动,它是现代工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这种人口流动方式将不可阻挡地继续下去,而且会成为21世纪人口流动的主流。
    二、我国与美国在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的差异性分析
     分析美国的人口流动历程,结合自身的实证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同处于城市化大背景下,但我国与美国相比,在人口流动的制度设计、动力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仍呈现出诸多的差异性。
    1、政策制度层面上的差异
     美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实行自由生育政策和国内人口自由迁移政策。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分种族均以一种自发和自由的状态流向各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并一次性完成职业和身份的转变。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前,走的是城市化服务于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由此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对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进行了探索性改革,但仍然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排斥人口流动,不能产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拉力;另一方面,土地政策导致农民难以割舍多年来经营的土地,不能产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推力。以上这些制度性因素已成为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瓶颈”。
    2、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人口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但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美国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是和谐的,它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在2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国走过了工厂手工业时代、制造业时代和信息产业化时代,其经济中心从东部向西部、从北部向南部依次推进,区域经济由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为美国人口城市化提供了持久动力。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同美国相比,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延续性,又有必然的反差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仍从事一般性的种养业及初加工生产,产业链较短且缺乏规模效益,农民收入难以提高,“三农”问题的存在,很难为工业化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充分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原料供给等市场要素。而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虽然与我国本身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并不落后,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并不高,科技研发投入较少,新科技、新产业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国际市场议价能力还较弱,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够清晰,以上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许多地方长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第三产业的低端及高端部门均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影响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3、管理方法上的差异
     人口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口管理办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借鉴。在美国,人口登记采取生命登记和社会保障号制度。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口数据的统计工作,统计方法包括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每月一次的人口社区调查。美国人口统计机构归属于商贸部下属的普查局,分工具体,责任明确。而我国的公安、统计、社保、卫生、民政、计生等部门,均从各自工作职能出发,建有各种类别的人口数据信息统计系统,信息资源很难实现共享共用,这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息息相关。在美国,人口流动数量会直接影响到美国政治力量的变动,因为美国国会众议员名额分配直接与各州的人口数量挂钩。在美国,人口退休年龄随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美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而采取的有效举措。虽然国情不同,人口管理涉及的因素也纷繁复杂,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都可以从中抽离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运用。
   

 
 
美勤精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