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以来,美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愈来愈大,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其高中课程改革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1.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学生平等发展的双重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来实现国家的发展,教育被定位于“优异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

(1)初步确立平等基础上的学生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双重目标。80年代初期,国际竞争中日益暴露的劣势和国内持续的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使美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引发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主题确定为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教育”的概念。指出高质量和公平的双重目标必须是同等重要的。通过设立高标准帮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

课程改革目标着重于平等和高质量教育两个方面。认为二者应该同时兼顾,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屈从于另一个方面,否则,教育要么走向平庸,要么走向不民主。“我们作为课程研究者,要寻找一个中间区域……既不过分强调卓越,也不过分强调平等。只要它具备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样一种学校哲学是我们需要的。”

(2)强调以平等基础上的学生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不断丰富课程目标的内涵。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人才的国际竞争更趋明显,美国深感国家再次处于险境,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1991年,乔治·布什总统签署了具有法令效应的《美国2000年 教育战略》。该报告提出了四项教育策略和六项教育目标。四项教育战略为:改革现有学校、建立新型学校、确立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六项教育日标则是: 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基本平等地享受教育结果、学术成绩必须达到优异、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较高的职业能力、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建立学习社 区使之享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四项教育战略既促成六项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为逐步实现学习机会的平等提供了保障。

(3)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平等发展。克林顿执政时期,学生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被视为当时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1994年政府以法令的形式颁布《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改革目标上继承并发展了布什政府的教育改革日标。尤其突出教育机会均等,学生平等发展等目标。克林顿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国家级教育改革架构,建立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此来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4)再次转向以学生的平等发展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进入2l世纪,面对变幻换不定的国际经济、政治以及军事格局,美国教育呈现出平庸的局面,这使得美国政府为其教育更为担忧。2001年,G·w·布什总统颁布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2002年,《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战略规划》,开始了新世纪的第一场教育改革。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明确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每个孩子应该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而作为总统建议框架中的这一建议是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学生能力的提高,改进科学和数学等。《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战略规划》,确定了美国教育部的使命是,在全国范围内,保障教育平等,促进教育卓越。与克林顿政府相比,G·w·布什政府更为关心的是优质教育的问题,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是为了达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

2、逐步完善学术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中课程内容在进一步加强英语、数学、科学等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学术课程体系的逐步完善。

(1)确立现代核心课程。为解决学术性课程比例过低,学生的学术水平低等问题。《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决定提高美国高中毕业生的要求,要求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必须学习“五项基础课”: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计算机科学,并把它们作为现代课程的核心,而对那些打算进入大学的学生增没一门两年的外语课程。

(2)继续加强“新三艺”,同时增加历史与地理两门学科。面对在技能和知识上的差距,《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继续加强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的“新三艺”课程,在六项教育目标中明确要求美国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要达到世界首位的水平。同时加强长期被忽视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将历史和地理确定为核心学科。

进入90年代,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求人才要具备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联邦政府领导教育改革的进行。国家的干预影响到了核心学科的组成,而历史和地理更容易体现国家精神。

(3)核心学科的内容继续丰富,数量增加至8门。如果说布什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的话,那么克林顿政府已经建立起了国家级的教育架构,建立了国家课程标准,国家意志更加清晰地体现在课程设置上。《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继续强调布什政府时期五门核心学科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民和教育、经济、艺术3门课程,使核心课程达到8门,更加提高了学术性课程的地位。

(4)对学术性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发展。针对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残酷的国际竞争,人才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因此,G·w·布 什政府强调,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依然重视以往核心学科的内容,但在学术水平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加大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重视的力度,通过把阅读放在 首位提高读写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要求与高等教育进行合作,建立专业研究机构等来进行学科的建设;加强英语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流利水平。到2005年,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布什希望通过后续教育为公立高中的学生增加两年的数学和阅读。

3.课程实施主体由国家的不干预逐步强调联邦政府领导和各州自主改革相结合

(1)联邦政府的不干预倾向。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联邦政府对教育改革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改革主体多是与联邦政府联系密切的教育专业组织或民间教育团体。1983年,《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唤起民众对教育的支持。课程实施上,校长、教师、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州和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成为主体。

(2)联邦政府和各州自主改革的结合。9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令、法案,从政策上体现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规定和要求,表现出国家调控职能的逐步增强,同时赋予各个州更多的改革自主权。

①国家教育目标下的州自主改革。《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明确美国2000年战略是一项全国性的战略。它尊重地方的自主管理,并指出真正的教育改革产生在社区和学校之中,国家教育目标为课程改革指明方向。

②突出以课程标准为主的实施政策。克林顿政府时期,全国性教育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的编订成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重要部分和特别之处。课程实施,包括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州课程标准的建立,家长的支持,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的建立等等。与布什政府相比,克林顿政府在课程的实施上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划。课程标准不仅增强了联邦政府调控的作用,也扩大了各州的自主权。

③问责文化、绩效制度确保课程实施。G·w·布 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为课程实施确立了更为有效可行的措施。与以往各届政府不同,新政府创建一种问责文化,建立绩效制度。在责任和经费方面 加强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联系,推进课程实施。将联邦政府经费与特定业绩目标挂钩来保证改革的成绩,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给予各州、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由和 灵活度。在此基础上,成绩好的州、地区和学校获得奖励,否则将受到惩罚。

4.建立评价的伦理规范,发挥课程的评价功能

美国高中课程充分重视课程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80年代以来,针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尽管在获得学分方面对学生仍然有具体规定,但并没有因此忽视评价的伦理性。表现为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人格,维护学生的利益等。

(1)标准化成绩测验。分数+进步需求+进步层次。《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认为,成绩(分数)是学生学术成就的可靠证据,标准化成绩测验包括兰项功能,即证明学生的资格、确定补课的知识、确立学生属于进步的哪一个层次。

(2)全美成绩测验与新的世界标准。知识+技能+终身学习能力。《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采取的评价方式是运用“全美成绩测验”,要求紧密联系新的世界标准,主张针对五门核心学科建立考试体制,目的在于学术成就的证明、检查进步、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另外,报告增加了终身学习能力的职能。

(3)全国教育内容标准和全国学生成绩标准。应知水平+应会水平。《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确立了让评价的依据成为全国教育内容标准和全国学生成绩标准。在总体框架上进行了规定,既有学术内容的部分,也有学生发展的部分。学生发展的不同内容和水平将会因为不同学科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在法案中,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应会水平”。

(4)全国教育发展评估。责任制的建立。G·w·布什政府时期,采取“全国教育发展评估”的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由于问责制的确立,对学生的业绩也采取了责任制。不同的学生必须达到不同的学术标准,学区和学校对此要承担责任。学生成绩的报告方式有三种。绝对值方式:学生的学术成绩说明;增加值方式:学生的发展程度说明;比较值方式:学生的进步程度说明。

美勤精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