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凭大学预科IB课程 “刷新”传统教学(转)1

 5月26日,上海市平和学校高中部主任吴新贤喜上眉梢,因为今天,她亲手执教并管理的首届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国际文凭大学预科班的12名学生,获得了国际文凭组织颁发的毕业证书。而这12名同学均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正式录取或预备录取。
2002年,平和学校校长恽昭世,这位曾经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教授、对中国教育有很多深刻思考的老教育工作者,决定引进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率先在全国招收国内高中学生接受该课程学习。她的初衷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间找到切合点,培养能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从此,近20名IB教师们走上了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艰苦历程。

均衡课程 突破分科设计
IB课程是1967年在瑞士推出的国际性课程。在高中阶段的课程称为IBDP(大学预科)课程,目前全球已有千余所学校采用这项课程,其特点是:课程具有深度广度,必须用英语(或法语、西班牙语)作为工作语言。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吴新贤,在平和初中部当老师时,就进行拓展式教学尝试挑战传统教学。如在讲《变色龙》时,她会找出契科夫的系列作品进行对比讲解,并让学生扩大阅读,深入理解。“可是,不管你有多大热情,你坚持不了多久。因为这么多规定的教材内容等着你,而你讲的这些东西是不考的。只要学生考试成绩上不去,校长、家长就会不答应了。”

自从2002年接手首届IB班,吴老师首先面对的是打破传统课程观和教材观。“这给了我全新的体验和空间。”
IB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的全部由分科科目组成的传统课程框架,分为六个学科:母语文学、第二语言、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个人与社会、实验科学、艺术与选修(在平和学校,除了母语文学用中文讲课,其他学科严格要求用英语授课);及与之相对应的三项核心特色课程作业:拓展论文,知识理论,创造、活动与服务。这种能够体现教与学动态平衡,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启发、引导地教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的课程设置,被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盛赞为具有“水仙花型”的均衡结构。

美勤精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