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美国顶尖高校招生标准有感

闻美国顶尖高校招生标准有感

美国顶尖高校是美国国内外许多应届学生梦寐以求的场所。因为到了顶尖高校,特别是美国的顶尖高校,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学子的命运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以至于象奥巴马这样一位非洲裔的后代也能够凭着自己的信心、自己的实力、自己的追求改变人生的轨迹、成就事业的高峰、服务民族和国家的大政。

思一思、说一说美国顶尖高校的招生标准,这对我们还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确立这一标准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根据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利兹?戴蒙特教授在我校讲课时的介绍,每年研究生招生时机,她总会一个人乘车或坐机到全美各地报考的学生中去寻觅优秀的、合适做导演的人才。经过在当地的面试和初步的筛选,她会带着比实际录用人数多一倍或两倍的备用名单回到学校,向招生委员会汇报并且提出自己的备取名单。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个人外出招生”、“当地面试和筛选”、“委员会听取汇报并确定名单”。类似于耶鲁这样看来随心所欲、实则大胆预测的方法,不是美国一两个学校的录用模式,而是很多都是如此的。

这样,问题的复杂性就来了:一个人招生,万一出现差错怎么办?万一出现考官被家长或考生收买怎么办?万一还有更合适的却没有进入考官视野的考生怎么办?可是,在我们看来复杂,在人家看来一点也不复杂!因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招生下来,耶鲁的戏剧学院恪守这种录用标准和招生模式,仍然是全美数一数二的顶级学府,以至于他们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各自推荐五位优秀校友时,里面就有和小布什、克林顿夫妇等领导人齐名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位好莱坞影星的名字。所以,复杂的不是人家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把看似简单的事情想得和办得比实际要复杂,中国人活的累、中国人活的幸福指数有时很难和发达国家比,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吓着了、复杂了、搞懵了!

其次,确立这一标准的认识其实很单一。劳伊德?彼得森,这位前耶鲁大学的高级考官在昨天的《文汇报》上介绍说,许多优秀考生无缘进入哈佛和耶鲁这样学校,主要原因是“缺乏成就潜能”。也就是说,美国高校录用一个新生,特别是顶尖高校录用的新生,它通过各种途径与你面试、交流,了解你的兴趣、学习、实习乃至家庭背景等一切可以为他们录用你所有用的信息,在这些信息汇集后,考官就可以做出“拒绝”、“待定”、“录取”的最后决定。比如,高中生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一丁点校外实习的经历,那么你的成绩再好(哪怕全优),也不会有学校录用的,因为“书呆子”对美国高校而言是不值得培养的;因为书本知识或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才过程中所占据的比例是小于15%的;因为害怕实践害怕和人打交道害怕经受麻烦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彼得森甚至不无得意地强调:那些在高一、高二不参加实习,而在高三时才知道参加实习的考生,除了让我们知道你是为了高考才去实习的信息之外,还能够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最后,确立这一标准的价值其实很全面。在过程和认识都很简单和单一的前提下,顶尖高校的考官会寻找三条线索来进一步考察你:一是学习观念;二是学习好奇心;三是成长空间。有时,一个考生家里连一个大学生也没有出现过,而他条件又很好,这时考官的天平马上就会向他倾斜,因为与家里全是大学生相比,后者成长发展的轨迹大家已经体会到;前者成长和发展的轨迹则“无法想象”,把这样的学生培养好了,不仅对家庭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于社会而言更具有全新的价值。

于是乎,学习观念,没有标准答案;学习好奇心,也没有统一说法;成长空间,则可能更是一个仁者说仁智者说智的命题――但是,在为未来培养更优秀人才的理念支配下,大学价值导向、大学精神辐射,就已经在顶尖高校招考第一关显山露水了,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意味模式入学的新生,他的人生选择和发展的动力,将是一个怎么状态?这是我们身在大洋彼岸的观赏者难以想象的!难怪有校友在事业成功的第一步就要为耶鲁捐出800多万创业基金,因为:“耶鲁教给我的东西改变我的人生。”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说了多少年,雷声大雨点小,培养人才的速度和力度也就相形见拙,钱学森质问的震撼力也就更大更深。从改革招生体制开始,学一学人家的长处,其实还是可以的,只是不知这一步迈出要多久、有多难?

美勤精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