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拒录的其实是应试体制

美国名校拒录的其实是应试体制

北京高考考理科第一的桂冠让李泰伯在近日成为焦点人物,李泰伯被美国11所顶级高校拒录的信息似乎成为理科第一的“污点”,被不少留学网站、中介公司当作失败案例进行“专家分析”,甚至有人直指李泰伯是个“书呆子”。

对于被美国11所顶级高校拒录的原因,李泰伯总结了六条原因:一是起步晚,直到高二才开始准备,对美国的认识有限。二是2240的SAT成绩虽然还不错,但CR和Essay的得分偏低。三是美式竞赛AMC-AIME系统成绩不算最好......六是“我全部要了全奖,税单的收入少得可怜”。尽管这种原因分析是客观的,但这种分析恰恰曝露出我国在教育体制、培养人才上,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思路大相径庭。

说是拒录高考“状元”,实际上美国众多名校拒录的却是我国应试教育之下的“学生产品”。我国选拔学生中的人才,基本上已分数定输赢,也就是基本上采取的是高考一锤子定音的做法。至于,学生的其它类素质、创新性、社会服务公益意识如何?动手和实践能力怎样?基本上无从谈及。美国等西方国家选拔优秀学生的标准是全方位的,不仅考虑基本知识情况,更侧重与人才的“独特性”。正如一篇报道中提到的那样,“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他就一定具备特殊性,这也就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am Specia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一个特殊的人。”很显然,特殊的人指的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与众不同的学生,而不是国人眼中的“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产品”。

国人眼中值得骄傲的高考状元在国外名校录取时“完全败北”,是教育理念极大差异之下的必然,说严重些也是亟待改观的应试教育结下的“苦果”。你分数再高、自视再高,充其量也是一个“窝里横”,既创造不了什么价值也得不到众多国际性先进院校的承认,这样的“状元”就有极大的局限性。而无数事实证明,从最终的社会成果和培养人才成果来看,人家美国高校“一窝蜂”地出产世界级人才,截至目前,仅哈佛一家大学就出过7位美国总统,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一大批各界世界级精英人才;而我国各大名校看似网罗了一大批“状元”精英,结果还是离诺贝尔奖遥不可及,更鲜有“大师”。看来,向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应成为未来教育改革者的共识。

俗话说的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到差距就应该知道自已的不足,就应迎头起上。不仅“碰壁”的状元李泰伯应反思,而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更应反思。

美勤精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