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特的教育方式

        不同的授课方

  美国人爱标新立异,老师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喜欢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拿学生绘画来说,在国内,常常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画,让学生去临摹,老师评价画得好坏的标准,往往是谁画得最像、谁的画面最干净,就画得最好。而美国学校的图画课,老师不让学生画具体的东西,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题目。比如说:你们如果看到恐龙(美国孩子对恐龙出奇的偏爱),恐龙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们就根据各自的想象去尽情发挥。

  "母亲节"快到了,老师会问学生:"你们要给母亲准备什么礼品?能不能用自己的画表现出来?"再大一点的孩子,老师会后发学生表现自己的性格,从家里带来最能体现自己的照片,对着它来画自己。于是学生们你画你的,我画我的,作品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而已。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空间顿然扩大,所有天真可爱都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

  一次美术课上,一个小男孩望着画纸发楞,老师关切地问他:"孩子,你想画什么?"孩子说:"我想画上帝。""噢--能告诉我上帝是什么样子吗?""老师,等我画完,你就知道上帝是什么样子了。"我们国内学生有这样的想象力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说想画玉皇大帝,老师又会怎么认为?恐怕学生十有八九会受到批评。

  再举一例。在美国,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编组做项目了。我儿子所在的组要写的是:"20世纪最让你敬佩的人"。小组同学先要决定写谁,然后再考虑是写故事书,还是编画集,亦或是做实验报告。让这么小的孩子不靠老师,也不与父母商量,自己做出"杰作",可见难度之大。但就是这些八九岁的孩子,靠集体的力量做出集体的成绩,而不是靠个人的表现出色去完成作业。

  美国学校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只要你做出来,就是好的。学生的数学作业,每天纸上都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容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心。 

  美国学校的优资班

  美国人称智力超群的孩子为"化资"学生(Gifted child),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专门为"化资"学生开设加强课(Giftedchild),课程分为英文与数学。华裔的"优资"学生较多,且上数学班的多,而上英文班的为数很少。能进入这样班的学生,年级越低比率越少。

  美国的代资教育与常规教育之间的误偏在哪里?关于美国学校的"化资班",过去我在报纸上看到是这样介绍的:"按照能力分班,目的是为智力发展较同龄孩子快,智力强的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不至于在课题上感觉枯燥乏味。"当我的孩子被学校分到"优资班"时,我一直以为他会在一周几次的天才课上多学些东西。就是说当其他同学在学一位数乘法时,他们可能多学几位。一般孩子写一篇作文,他们会被要求多写几篇。这些误区,直到天才班老师召开家长会时,我才有所了解。

  低年级考取天才班的学生,我所在的州录取率为5-10%,愈到高年级,因为开得班次和种类较多,学生人天才班的机会也愈高。刚开始时,这些天才班的学生根本没有教科书,他们的课只是从平常的课中抽出来,一周上两节或更多的课时。而自己平时拉掉的课,照样要补齐,作业也要完成。学校把这些所谓化资的孩子抽出来,决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只是多给他们一个接受挑战的机会,多学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多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些所谓"天才"的课程,也没有专为他们设的偏文、偏题,都是综合性的概念问题。

  如我儿子所在班,三年级的"天才教育"是老师讲一本有很多故事、充满悬念和漏洞的书,让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回答。通常解决一个悬念,都要同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提出,再揣摩出来的,甚至有时到最后也回答不上来。比如老师讲一个人无家可回,实际上意思是 No homedase,老师讲了很多情节后问学生,他是干什么的?如果学生不了解美国最流行的体育项目--垒球,就无法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这里讲的是垒球运动员打垒球的情形。

  一天,我儿子拿回家一个盒子,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请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这些东西,而且不允许花钱买"。接着列了一系列物品,包括一张早已不存在的国家地图,一个死掉的细胞,一个平时用的保护神,两件合成的东西等等,共有十几项。还有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出你学校10位老师的平均年龄。在美国,问别人的年龄是犯大忌的。一个孩子要问多位不认识的老师的年龄,这就要求孩子具备语言技巧和社交能力。而且作业要求在两天内完成,结果我儿子只问了三个认识的老师,其他老师没去问,理由是没时间找更多的老师去问。我想,儿子没完成作业大概决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吧。

  学校还有类似考古系列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个假想的考古队到非洲,了解那里的气候、植物、动物和风土人情及其它许多知识,用这些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天才班的老师对我说:"实际上,让'天才班'的学生多学一点数学和语文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更重视的是他们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我们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去发现怎么用,何时来用。最终,自己再发明工具。"

  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特色。它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学生只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这就是美国人与我们中国人在认识问题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原因就在于教育。

  "看与说"的独特学习方式 

  美国幼儿园课堂上,每星期有一次"看与说"课(Show andTell)。孩子从家里带来各种物品,如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件小工艺品等。只要是健康的、有知识性的,带什么都行。上课时,孩子拿着自己的展品,站在教室前给大家边讲故事边演示。美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特别是演讲能力一流,可谓是"魅力无穷",这与他们童年时以活泼玩耍的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各级学校重视演说训练的结果。

  中国人不善言辞,更少有具备演说才能者,人们对夸夸其谈的人有种天生的反感。其实演讲是体现一个人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体现工作能力与社交能力的一个方面。我们中国人在外人面前,在公众场合很少有能说会道者,即便自己有想法,表达起来也往往不流利顺畅,反而给人造成思维与表达能力较差的感觉。这也与我们从小忽视语言训练,极少或根本没有演讲训练的结果。

  比较起来,中国经历过"文革"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现在的孩子似乎好些。那时学生文化课可以不上,但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任务不能不完成,而且学校的大批判、大辩论和各种讲用,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经受了锻炼。记得那时小小年纪的我就常常面对于人讲话,既不怯场,也敢于说话。多少年后,我在美国纽约商界与另外五名银行家、律师和大老板主讲"国际贸易巡览"时,大概我是最没"老本"、唯一母语不是英语的演讲人。记得当时美国化学银行的副总裁会前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紧张,因为她已经紧张得心跳过速了。我说自己并不紧张,唯一怕的是即席回答听众问题时英语不够使唤。

  那次,我在与会专家面前侃侃而谈,像个讲台上的"老手"。实际上,这是我在美国大型会议上的第一次,如果说我没有慌张,也是当初"斗私批修"锻炼的结果。在美国,别人不会主动发现你,而你要时时处处争取机会表现自己,而表现的途径离不开绝妙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美国,不仅是中国人,许多亚裔人都败在"语言表演"上,这已经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与我们的生长环境与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文化语言与技术语言

  一天,女友向我诉苦说,几年来她在业务上已经硕果累累,可部门扩大时却没有提职,被提职的竟然是当初由她录取的美国同事。

  那个美国同事很会写报告,更会讲演。女友因为语言的障碍,每次开年会时,总把讲话的机会主动让给同事。女友先用几句英语对他讲解,开会时,那几句英语的内容竟然能被美国同事诌上一个小时。我多次听女友夸赞这位老美同事,说他如何会表达。

  在美国住久了,能讲几句英语,应付一下工作和生活,总可以做到的。现在华裔移民在美国从事技术研究工作者居多,他们说的工作上的英语应该称为"技术语言"。用这些技术语言谈专业,表达不清的地方动手几下就做出来了。技术语言可以学,可以练,所以掌握技术语言并不难。

  中国人非常聪明,但作为移民为什么技术上能出类技革,却难以冲破语言交流这个"玻璃天花板",难以提升到中高级主管职位上?阻碍找们的并不是技术语言,而是文化语言。文化语言可以通过语言的内涵、轻重、语气和俚语等来表现出语言本身所固有的文化。

  留学时我在校园打工,因年终要向政府申报收入与税务,学生都要填表,其中有有段内容要求挑选其一的部分: Married(Yes or No)、separate(Yes or No)、 Divorced(Yes or No),Married指结婚,separate,顾名思义是分开。是的,丈夫在纽约读书,我在俄亥俄,在 separate上,我理直气壮地给 Yes画了个钩,被美国人误认为法律形式上的"分居"。结果我新婚燕尔,没来得及"同居",就已开始"分居"了。不要说80年代的老式传统,就是在21世纪,我也算是新潮了。在美国时间长了,经常看英文、说英文,习惯后再去看中文,常常有读起来很累的感觉,累得不再想去看长篇大论了。

  我用英文写的小说《初恋》在美国获奖了,但故事中微妙的东方文化固有的矜持含蓄,惟有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方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所以几位美国朋友听了故事梗概之后都说:"真不明白,不是两人都没结婚嘛?为何不能在一起?这么相爱的一对,如果没有过男女间的甜甜蜜蜜,岂不是白爱一场吗?遗憾!遗憾!"奇怪,这些美国人互不相识,听了我的小说梗概后的反驳大同小异。原因恐怕就在用英文写东方文化的东西,表述方面不尽如人意,所以才让老美们感觉不可理解。

  实际上,学习技术语言并不难,耳儒目染的环境定能帮助你提高语言能力。然而,如何恰当使用字里行间的一词一字,如何把握特定的文化内涵,如不下功夫深入美国人的生活,只从冰山的一角看个大概,忽略隐在水下真正的庞然大物,就很难了解看不见的大文化,更不要说掌握其间深奥的文化语言。 

  

美勤精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