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

舊金山縣市(英语: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簡稱舊金山(英语:San Francisco),亦有別名「金門城市」、「灣邊之城」、「霧城」),是加州唯一縣市合一的行政區。舊金山位於北加州,舊金山半島北端,東臨舊金山灣,西臨太平洋,人口統計為加州的第四大城。南邊與聖馬刁縣為鄰、南灣的聖荷西和矽谷地區,加上東灣奧克蘭、柏克萊以及北邊的馬林縣和納帕縣合稱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住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和演员,在20世紀及21世紀初一直是美國嘻皮文化和近代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中心之一。

聖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是曾被西班牙统治的地區的常見地名,得名自方濟會創始人圣方济(意大利语:San Francesco di Assisi)。

19世纪这里是美国加州淘金潮的中心地区,早期华人勞工移居美国后多居住于此,称之为“金山”,但直到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现金矿后,為了與被稱作“新金山”的墨尔本區別,而改称聖佛朗西斯科为“舊金山”。

至於「三藩市」之名,則是取自该市英文名称的头兩個或三個音节的音譯,是居住於此地為數不少的粵語族群及團體較常用之譯名,例如出身廣東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在著作與書信中提及該市時,使用此名。
日語則多以片假名注音,但亦可寫為漢字「桑港」。

長期以來,這城市的中文譯名沒有明確的官方政策,用法稍嫌混亂,但主要以「舊金山」和「三藩市」為主。美国之音和美国国务院都使用「舊金山」[2]。目前,大部分駐於該市、擁有中文正式稱呼的外事單位,都是使用「舊金山」之稱呼,例如「中華民國外交部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舊金山总领事馆[4]」。因中国大陆的地名的翻译习惯多为音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文献及地图中,多称其为“聖弗朗西斯科”,并括号加注“旧金山”[5]。但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網站美国概况页上使用的译名为「舊金山」[6]。
區內的華語媒體普遍依讀者、觀眾或聽眾的方言習慣分別稱為「三藩市」(粵語)和「舊金山」(國語/普通話)。舊金山市政府及下屬各級市政單位的官方網站中文版上,分別使用了「舊金山[7]」與「三藩市[8]」這兩種不同的譯名,沒有統一為單一譯名。
另外,當地老一輩華僑中常有稱三藩市為「大埠」(二埠指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三埠為斯托克頓),但近年新移民已較少用這名稱。

美洲原住民在西元前三千年前就到了北加州地區。證據顯示美洲原住民歐隆尼族群(Ohlone)早在六世紀時已居住在舊金山灣區,「歐隆尼」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是“西部人”的意思。

早期開發(1542-1847)
歐洲人在1542年到舊金山灣區,舊金山區域在16世紀屬於西班牙的上加利福尼亞省領土。西班牙將領嘉斯帕·德·伯尔托拉(Don Gaspar de Portola)於1769年帶領他的屬下在舊金山灣區探索地形。1776年3月28日,西班牙探險家胡安·鮑提斯塔·德·安萨(Juan Bautista de Anza)在當地選了兩個可建築地點,一個作為軍事用途,另一個則作為傳教用途,但實質的施工卻由安扎的兩名同伴Jose Joaquin Moraga中尉及Francisco Palóu神父監督。Jose Joaquin Moraga負責建立的是軍事基地三藩市要塞(Presidio of San Francisco,現已改為要塞公園)。Francisco Palóu則負責建立的是教會,他將該地命名為聖方济各阿西斯教會(Misión San Francisco de Asís),俗稱多洛雷斯教會(Misión Dolores)。該區所有的一切行政事務皆經由教會管理。
1821年,墨西哥自西班牙獨立,上加州也成為墨西哥領土。獨立之後的墨西哥教會管轄的勢力逐漸薄弱,教會所屬的土地也逐漸規劃成私人所擁有。來自英國的威廉·李察森(William Richardson)於1835年在半島的西部(即現今位於唐人街與金融區交界的花園角)建立了第一棟私人別宅。李察森經過他人幫助,開始規劃住宅附近的街市,並將此區域稱為芳草地(Yerba Buena)。墨西哥和美國戰争爆發後,美國海軍准將約翰·斯洛特(John D. Sloat)带領手下来到這裡,1846年以美國名義占佔領此城。1847年1月30日,海軍上校約翰·蒙哥馬利(John B. Montgomery)將城市更名為舊金山。

加州淘金潮(1848-1855)
1848年1月,在於加州東北部的蘇特坊(Sutter's Mill)發現黄金後,消息很快的就傳開來,同年8月加州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東部的紐約,各地許多懷著想一夕致富的人開始湧入舊金山港口。1849年起,加州淘金潮真正展開,從美國其他各地和其他國家搭船或者是從內陸來到加州夢想實現掏金夢的人絡繹不絕,船上的的旅客、水手甚至船長下了船馬上就前仆後繼的前往蘇特坊,當時舊金山港口的帆船到處可見,而市區的人口一夕間暴漲。這也讓舊金山居民從1847到1870年之間,從500口人增加到15萬人口。後來所謂舊金山四十九人即是那些於1849年從各地來到舊金山想一夕致富的人。
當時除了世界各地前來實現掏金夢的投機者外,許多人在舊金山開店提供掏金者需要的補給品,當時的公司有些至今存在,包括製造李維斯牛仔褲(1873年)的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吉德利巧克力店(Ghirardelli,1852年)、FOLGERS 咖啡(1850年)和富國銀行(1852年)、加州銀行(Bank of California,1864年)。1848年發現黃金之前加州仍屬於墨西哥領土,同年二月墨西哥於美墨戰爭中戰敗後,加州變成美國領土。加利福尼亞於1850年正式成美國聯邦政府第31個州,舊金山是起初的一個縣。舊金山聯邦造幣廠於1854年成立,主要打造金幣用來流通市場。掏金熱使得舊金山成為當時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大的城市。

20世紀至今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
1906年4月18日的凌晨五點零二分,舊金山發生八級的大地震。地震造成各地的瓦斯管斷裂而引起大火,由於水源不足使得蔓火延燒數日,當時舊金山市區內四分之三的房屋幾乎完全損毀,遠在東灣的區民都可明顯看到火災在市區產生的煙霧。這次地震造成舊金山區民30萬人無家可歸,許多人只能露宿公園和街頭。當時的記錄上只有498人葬生,直到2005年市政府才正式更改喪生人數為超過三千人。舊金山大地震徹底摧毀了舊金山的街景,但也使得舊金山能獲得機會浴火重生而改造成現代化的都市。當時無家可歸的居民大量遷移至東灣的奧克蘭和柏克萊地區,也促進東灣地區和舊金山往來的聯繫,讓東灣開始蓬勃發展。

受1882年《排華法案》的影響,讓許多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華人和其他亞裔移民在美國倍受歧視。舊金山地震引起的大火燒毀了當時市政廳的檔案紀錄,讓許多華人有了機會,利用購買的偽造出生紙,以假造美籍華人兒女的身份進入美國,即是後人所稱的《紙兒子》。據估計,1910到1940年之間,在進入美國的大約17萬5千華人中,有百分之80多的人是以「紙兒子」或「紙女兒」的身份進入美國。紙兒子的出現也造成許多華人後裔無法回歸真實的姓氏和家族史,成為特殊的華人移民史。

地震後的舊金山很快的就準備重建計畫,由於各地都需要貨幣購買材料,但是地震後的火災使得許多銀行的保險櫃過熱,必需等數週保險櫃退溫後才能當打開,許多銀行因此無法提供貨幣給大眾急需的重建貸款。當時才成立不久的義大利銀行是少數火災後仍能夠正常運作的銀行。義大利銀行創辦人吉亞尼尼在地震後很快的就將銀行保險櫃送往郊區,避免了受到大火的影響。由於資金充足,吉亞尼尼對任何需要貸款重建的人全部給予借貸,這使得義大利銀行反而在舊金山大地震後獨霸當地的金融市場。義大利銀行後來於1929年和南加州規模較小的美國銀行合併,改名為美國銀行。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1915年)
舊金山為了慶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竣工,另一方面顯示在1906年大地震後重建的新市貌,而於1915年在現今的濱港區舉行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地震後的舊金山重建非常迅速,地震時被震毀市政廳,也趕在1915年於原地重建完畢,在萬國博覽會舉行時已經完全看不到地震災後的影響。舊金山當時為了加速重建工程,許多建築物省略了防震設計,忽略了當初地震所帶來的警惕,這也導致後來1989年大地震造成許多建築物損毀。萬國博覽會從1915年二月二十日到十二月四日,展地範圍從東邊現在梅森碉堡往西延伸到藝術宮。當時博覽會金碧輝煌的建築物在展後幾乎全部拆除,目前只剩下藝術宮和其後面科博館的建築物,日本茶園(已移至 Belmot 市),還有市政廳旁的比爾·格雷厄姆市政禮堂。
1936年連接舊金山和奧克蘭的海灣大橋竣工
1937年連接舊金山和馬林郡的金門大橋竣工
1939年於金銀島舉行金門萬國博覽會
1945年聯合國51個創始成員在舊金山簽訂聯合國憲章
1951年同盟國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正式終止對日本的戰爭。
1978年當時市長馬斯可尼和市議員哈維·米爾克在市政廳內遭到槍殺

洛馬-普雷塔大地震(1989年)
1989年十月十七日下午五點零四分,位於舊金山南邊97公里的聖塔克魯茲山區的聖安地列斯斷層滑動,發生6.9級地震,位於同地震帶的舊金山灣區亦造成許多傷亡。
舊金山的濱港區源為1906年大地震後填土造地所建,地震發生時引起了泥土液態化,土地隨著震波上下搖擺,造成許多房屋損毀並引起大火。雙層通行的海灣大橋位於奧克蘭段的上層道路斷裂,最嚴重的位於奧克蘭市,連接海灣大橋的雙層尼米茲高速公路的上層完全震垮,造成42人在車內被壓死。當時舊金山南邊的燭台球場正準備舉行舊金山巨人隊和奧克蘭運動家的美國職棒世界大賽,此次地震經由電視轉播即時傳遍了世界各地,世界大賽因此延後了十日,這次地震後來又稱為世界大賽大地震或是89年大地震。
此次地震結果造成尼米茲880洲際高速公路改道重建,經由11年後直到2000年才竣工完畢,海灣大橋雖然在地震後一個月重建通行,但經過安全考量,海灣大橋奧克蘭段必須改建新橋段,新橋段將於2013年建造完成。橫跨舊金山碼頭區,連接海灣大橋和金門大橋的480雙層高速公路在地震後拆除,480號高速公路拆除後讓港口碼頭區重獲新生,目前開放式的空間規劃讓港口碼頭區重新恢復20世紀初繁榮的景象。此次在地震中唯一沒受影響的灣區捷運在地震後成為連接東灣和舊金山的主要交通工具,災後頭兩個月的每日載客量從22萬名旅客徒增到33萬名旅客。當時已取消了多年的灣區接駁運輸船,在地震後重新開闢阿拉米達、奧克蘭、柏克萊連接舊金山的路線。此次地震造成各地共57人死亡,一萬兩千棟房屋損毀,舊金山往後的都市計畫因此大為改變,許多建築物必須加強房震措施或是改建。大地震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

同性婚姻
2004年2月12日到3月11日間,剛剛上任的市長加文·纽森和其他官员开始发布同性婚姻证书,成为美国同性婚姻问题的焦点。在加州最高法院裁決違法前,共有4161对同性伴侣领取了「结婚证」。

美勤精英顾问